实验室介绍

    武汉大学信号处理研究室,隶属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通信工程系。前身是原武汉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由原武汉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1982年创建)和原武汉大学现代通信实验室(1984年创建)组合成。2001年武汉大学重组以来,在国家211工程、武汉大学“引进人才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本研究室已成为“信号与信息处理”省级重点学科、“雷达与无线通信”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重要研究基地。 研究室已经培养了百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这些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有很强的专业技能,成为国内外电子信息领域的专业骨干和有影响的高级技术人才。研究室目前在读的博士、硕士生近50人,在国、内外发表了近两百多篇学术论文(其中近3年来SCI检索6篇;EI检索12篇),出版了《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基于计算机的方法》、《图像复原与重建》、《扩频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多部著作。 研究室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解译,语音信号增强,音视频信号压缩与传输,Turbo码理论与应用,数字水印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中多载波、多用户检测与盲均衡技术,扩频通信与跳频通信等。

    在信号处理方面,实验室完成和承担了“基于SAR图像的目标特征提取与融合”国家863重大专项,“Turbo迭代信号处理”,“基于幅-频多分辨率分析的SAR影像中海冰信息提取与分类方法研究”,“统计多分辨率分析”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极化SAR应用技术研究”,“多极化SAR目标分类”,“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理解与识别”等多项科研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和应用科研项目,其中“高速视频数据传送的多媒体电子显示屏”,“有线电视可寻址加解扰”、“数字视频广播及数字有线电视机顶盒”、“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等技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大部分已工业化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现代通信方面,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基于软件无线电的短波高速高抗干扰的短波跳频通信的研究”,“基于短波跳频通信抗干扰网络结构的研究”,“选择式频率分集与编码FH/MFSK技术的研究”,“基于非伪随机序列短波FH/MFSK系统技术的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短波自适应跳频通信技术的研究”的预研基金项目以及中船总委托的海军通信子项目“C3I通信链路平台与接口技术的研究”和多项省部委自然科学基金与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而今,实验室的研究目标是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研究将现代信号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信号恢复、区域分割、目标检测与特征提取、地物分类与识别、目标建模仿真等应用领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处理与分析系统,为民用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持;结合Turbo迭代信号处理理论和粒子滤波器等非线性信号处理技术,研究语音信号增强方法;在MPEG4和H.264的框架下,研究并实现音视频信号的压缩和有效传输。 实验室坚持开放交流,面向世界的原则,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并且接待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以及香港地区的众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合作研究和学术访问。